2.2.4 化學熱處理的潛力得到發揮
除滲碳、碳氮共滲以外的化學熱處理,尤其是鋼在鐵素體狀態下的化學熱處理,其特點是工件畸變小,對提高機器零件耐磨減摩性能,提高抗疲勞、抗腐蝕性能和抗咬合能力以及節能降耗有明顯效果。自上世紀60年代機械部機械科學研究院研制成功鹽浴氮碳其滲(軟氮化)和無毒原料氮碳共滲,并在生產上應用以來,又陸續開發出碳氮硼三元共滲、氨+吸熱型氣氛、氨+空氣、氨+二氧化碳的氣體氮碳共滲和氮氧共滲以及低氰鹽浴滲氮、拋光、氧化的QPQ技術和LT鹽浴氮碳共滲在汽車、摩托車、輕紡機,機床,工模具、緊固件、儀器儀表、兵器等行業獲得廣泛應用。由于效果好、成本低,工藝過程簡單、毒性很小,特別受到上列行業外資企業和外銷產品企業的青睞。
氣體滲氮雖然工藝周期長,但因滲層硬度高,提高零件耐磨性效果好,且工件畸變小,在機床精密零件中廣泛應用。上海交通大學潘健生教授在1980年代即對控制滲氮技術開展了系統研究。通過對氨分解率(H2)的精確控制,可以獲得預想的鋼件滲層含氮量和理想的組織結構,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。山東工業大學(現為山東大學材料工程學院)和江蘇機械研究所(現為鑄鍛熱處理研究所)在1970年代研發出可得到脆性小的單相 Fe2B層的固體滲硼法和粒狀滲硼劑商品。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亦于同期開發出硼砂鹽浴滲金屬技術(類似日本的T.D法)。二者在提高冶金、礦山機器零件和模具壽命上充分發揮出了化學熱處理的潛力。
2.2.5 離子熱處理的盛行
早在1970年代初北京機床研究所就研成功國內第一臺10A離子滲氮試驗裝置。此后,離子滲氮技術的研究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船開展起來。對工藝參數、滲層組織和性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,探索了鋼中含碳量和合金元素以及原始組織、溫度、時間、壓力、氣體介質成分對滲層組織的影響。判明了形成γ、ε相,γ’+ε或ε+Fe3C復合相化合物層以及無化合物層的條件,測定了鋼件在多種服役條件下最適宜的組織形態。這些結論對離子滲氮的擴大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到1980年末全國已有上千臺離子滲氮設備、數十家離子滲氮設備制造廠、興起了一場推廣離子滲氮技術的高潮。
除離子滲氮外,許多科研單位、大專院校還開展了離子滲碳、碳氮共滲、離子軟氮化、硫氮和碳氮硫共滲、離子滲硼等技術的研究開發,但由于技術復雜、生產成本高、環保和安全衛生等因素,未得到廣泛應用,生產應用最廣的還是離子滲氮。
離子鍍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是我國熱處理技術進步的范例。太原工業大學,北京聯合大學和電子部第一研究所對離子鍍滲機理、工藝參數的優選、鍍層質量和工藝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,開發出了多層輝光離子滲金屬和多弧離子鍍技術,不僅可以在金屬制品表面獲得致密的TiN沉積層,得到W、Mo、Cr、Ni等單元素鍍滲層,而且還可以使W、Cr、Mo、V等元素按不同組合和比例同時滲入普通鋼材,使其表面得到相當厚的類似高速鋼成分的鍍滲層,從而代替昂貴的高速鋼。
2.2.6 激光和電子束熱處理
激光熱處理的試驗研究起始于1979年。最初是在250W的小功率激光器上用小試樣驗證了鋼表面相變硬化的效果。目前二氧化碳激光器已能做到10kW的功率,激光器、導光聚焦系統和5坐標工作臺都能自行制造。
開展了激光和電子表面相變硬化、熔化凝固、表面涂復和表面合金化的試驗研究。激光相變硬化在汽車發動機氣缸套、彈性聯軸節主簧片、紡織機錠桿、量具塊規、鑿巖機氣缸等機器零件上獲得應用。一汽、二汽、北京內燃機總廠、西安內燃機配件廠都已建立起缸套的激光硬化生產線。
十幾年來,從國外引進的大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有十數臺之多。目前國產設備已基本取代進口。
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和生產單位有華中理工大學、上海光機所、沈陽機電設計院、中科院北京自動化所等。承擔國家863科研項目、在激光熱處理應用上有貢獻的單位有沈陽金屬所、北京機床所、北京市機電研究院、原機械部北京機電所、長春機械研究所等。原機械部北京機電研究所和中科院自動化所合作研制了15KW的電子束熱處理裝置。
2.2.7熱處理質量的嚴格控制